你好,  欢迎来到常熟纺织服装平台!  
您当前位置: → 行业动态 → 正文

常熟涤纶“机器换人”促进可持续发展

2018/9/6 14:52:03  来源:常熟日报  作者:

断腕式改革重焕企业生机
常熟涤纶“机器换人”促进可持续发展
位于董浜镇的常熟涤纶有限公司是我市一家生产民用线带的老厂,面对行业洗牌,企业曾几度濒临倒闭。在困境面前,企业坚持科技创新,以不断升级改造求得生存的空间。经过多年奋斗,企业以全国线带行业年产量位居第一、市场占有率超50%的骄人业绩焕发出勃勃生机。
随着线带行业的衰退,全国范围内的生产厂家从23家缩减到了不足5家。历经多年转型升级,常熟涤纶有限公司却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龙头。去年,公司实现销售收入6.7亿元,同比增长17%;今年1至6月,销售额再次大幅度提升,实现了26%的高增长。
常熟涤纶有限公司成立于1983年,1986年曾与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联合开发高强低伸涤纶长丝,填补了当时的国内空白,在高强线带用长丝领域成为国内最大的供应商。可谁都想不到,10年后,如此高效益的企业竟然因技术落后、发展定位不明确而濒临倒闭。“我在1998年3月来到这家企业,当时的日产量为4吨。现在,企业做强高强低伸的涤纶长丝,日产量从4吨增加到了145吨。”常熟涤纶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建良说,改制后的涤纶公司依靠科技大力实施技术改造,并应用了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,全力打造品牌产品,迅速在行业内树起较高声誉,重新赢得了市场。
2010年,企业再次遇到发展困境——产能和质量亟待提高,但资金却遭遇瓶颈。到底是鼓足勇气进行设备和人员上的大变革,还是按兵不动保住固有效益?这成了企业至关重要的一个抉择。“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,我们感到压力越来越大。所以,2010年我们开始了第二次创业,准备淘汰所有的老旧设备并合理安排企业结构。”程建良说,经过一番讨论,企业管理层毅然选择了壮士断腕式的改革方案,开启了三年的转型期,以变化求生存。
优化企业结构,合理减少人员是必要的一步。裁员的主要人群是临近退休的员工,公司负责人找老员工一个个协商,补足相应赔偿,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好每位员工下岗后面临的问题。三年之间,公司员工从原先的960名削减到了560名,大大降低了劳动力成本。谈及三年的转型期,程建良用“困难重重”来形容。“转型期间,厂房和设备都要翻新,资金是个大难点。”程建良说,投入的增加压缩了企业利润,因此企业在2013年基本无利润可言。
新设备的投用也促进了生产工艺和生产模式的变革。在生产工艺方面,公司将“二步法”变为“一步法”。“二步法”是指以前需要先落丝后包装,现在运用自动化设备后,落丝与包装能够同时完成。“自从公司投用自动落丝生产线和自动包装生产线后,生产效率有了明显提高,现在第二条自动落丝生产线也即将投用。”公司生产副总经理钱志强说,在引进自动化设备后,公司劳动力成本降低了40%,产量增加了40%,吨丝耗电量下降了26%。
除了“机器换人”和技术革新,公司还积极打造“智能仓库”。在此过程中,操作工的培训采用了“循序渐进、稳步发展”的方式。“技术人员向每个车间的职工教授新机器的使用技巧,不立马抛弃旧模式,而是直到所有员工都掌握技能。”钱志强说,这项工作足足花了三年时间,不急于求成,才能稳扎稳打。
转型升级后,公司一方面做精做专做优现有产品,另一方面开发一些新的功能性纤维。“现在我们公司有色丝涤纶的颜色已经有1750种,锦纶的颜色有250种,总的超过了2000种。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一些功能性属性,如阻燃、抗静电、防紫外线等,并运用到了军工领域,出口到了国外。”程建良说,公司坚持产品“小批量,大品种”的特点,实施产品与经营的差异化策略,及时开发新产品,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